免费追书 > 其他小说 > 望春山有声小说 > 第96章 第96章一个人扛不住,那就让所有人……

第96章 第96章一个人扛不住,那就让所有人……

  

96


定波县衙, 钱县令把薄春山叫了。


“虽然现在外面正『乱』着,你也不用草木皆兵,我听人说你让人附近山上挖了许多石头存起来, 你这是提防若是打仗有人攻城?”


钱县令完全是用玩口气,实在是连听说后都觉得啼皆非。


“你心是好,用错了法子。且不说真打到咱们这来, 应估计已经被拿下了,就算是为了对付倭寇,们可不懂什么攻城, 果真有一情况到了要关闭城地步,只要把城关闭, 们也计可施。”


能把问题说得这么透彻, 尤其又提到‘果真打到应’这种敏感话,说明钱县令已经将薄春山视为心腹。


“下官也不过是以防万一。”薄春山有点窘。


钱县令倒能理解这种心情,实则最近这些日子谁不是提着心在过日子。外面局势一一个变化, 每次有消息传来,都让人觉得心惊肉跳。


可跳归跳, 们到底也没到那个层次, 有些事情实在不该是们该担忧。


“不提外面, 这些日子明州府下可不平静, 我叫你来就是为了说这事,这是刚从递铺传过来, 你看看。”


县衙所接受消息渠道都是通过驿站、递铺,大分消息只传给地方主官看,下面人能知道什么消息,其实端看上面人愿意给你看什么。


不过因为薄春山是自己人,再加上最近是非常时期, 一些外界消息钱县令倒是不会瞒着。


薄春山接过来看后,脸『色』凝重。


这些日子明州府倒还好,相邻宁州府已经『乱』一片,那些倭寇们雨后春笋一半在宁州府遍地开花。明州府临着宁州府,又有一片开阔海岸线,今战火已经烧到明州府了。


由于卫所兵有限,暂时只能扼守关卡之地,所以上面着令各地县衙警惕戒备。其实说白了,这纸公文就是告诉各地,由于兵有限,现在上面只能管些紧要地方,你们自己提高警惕,若有倭寇踪迹,可报上来,至于会不会派人过来,要看情况,也就是说自求多福。


“其实你这么警惕也错,定波太平已久,从来被上面忽视,若是真有倭寇流窜到定波,咱们也只能自救。”


钱县令感叹了一会儿,又道:“这样吧,从今日起,重点把守城,往来进出之人都需盘查,以防有倭寇混入。至于城外——”


停顿了一下,道,“你看人手是否充足,果不够,还是把警示到下面各镇村,让们自己提高警惕,若有倭寇踪迹迅速报上来。”


其实每个上位者做法都一样,以明州府立场来说,哪里紧要自然着重哪处,于钱县令来说,下面村镇不重要,重要是县城。因为若是城破,这个县官首就跑不掉,即使当时不死,失城对地方主官来说就是掉头大罪。


所以钱县令这番言辞,明显是在告诉薄春山着重点应该在哪里。


不过确实也管不了,所有民兵加起来,也不过只有一百人。即使加上三班衙役,总数不过几百人,又怎么可能把这么大县方方面面严防死守起来?


薄春山到底以前不过是个市井之徒,哪里接触过这种上位者‘大局观’,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在面前,将大局之下残酷纤毫毕现展『露』在面前。


情绪有些低落。


回到家中,第一时间就被顾玉汝现了。


“怎么了?你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?”


这些日子薄春山中午几乎不会回来,都是在外面一忙就是一整。


“你觉得什么样人命才最重要?”


缘故,不会问这种问题。


顾玉汝想了想,道:“只要是人命都重要,虽说人命不分贵贱,在很多人眼里,有些人命就是比别人要重要。就好像现在若是有什么危机,在保护钱县令和普通百姓上,衙里人肯定会保护钱县令。就比我和其人一同陷入危险,若是你,肯定会来救我。”


她故轻松地了道:“之前你还在开解我,穷则独善其,达则兼济下,怎么现在倒自己想不开了?人有穷时,你是人,不是神仙,也有做不到事,你明明知道开解我,现在反倒自己钻起牛角尖。”


可不是此?


比说问出这个问题,比说闹出存了许多石头这种有些可事,这些日子薄春山看似挺正常,其实心中也有焦虑,这些焦虑就通过这些事反应出来了。


“你说对,是我钻牛角尖了。”


有些失,也有些惆怅,把钱县令说话,以及通过递铺传来消息,大致说了一遍。


这还是顾玉汝第一次见这样,她心里分外不是滋味,上前来抱住。


“我有时候挺后悔告诉你那个梦,可若是不告诉,我又怕大祸会降临,造法挽回结果。今我们该做都做了,只要做了,便愧于心。”


顿了顿,她又放轻松语气:“其实我爹说你心中有大义,也没说错,你看钱县令只知道关键时候保护好县城,你还能想到县城以外那些百姓。”


“我倒不是心中有大义……”


“你只是想,既然现在自己有能做一点,那就做一点,求愧于心便罢。”她着看着,眨了眨眼道,“那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,就该知道这是所有人劫『乱』,你一个人扛是扛不住。”


“既然一个人扛不住,那就让所有人都动起来,非常时期,不该敝帚自珍,也不该害怕百姓恐慌,而选择将消息隐瞒,有时候知并不是福气。”


就好像当初她,突然大祸降临,整个人都是懵,估计城里很多人都是懵,所以才死了那么多人。


“应该让百姓们知道事态严峻,让们自强自立,民兵人有限,非常时期人人都可是民兵,是懦弱死,还是保护家园,应该让们自己选择,而不是一两个人替们做决定。


“就好像这次事,你担心县城以外百姓安危,就该鼓励们自己组建民兵,再在村里设置一处高台,若有倭寇来袭,便燃火以烟示警,这样一来不至于被人打到家口才知道,也能让临近之人互救。还有之前不是挖了地窖?实在危险时,也可以躲在地窖里。”


薄春山一直默默听着,听着她用轻柔声音来安抚自己,给自己出种种主意。


良久,才长吐出一口气。


“要不是你提醒,我倒是忘了还有这些法子。”


“你不是忘了,你是太忙了,你忘了你这些日子有多久没睡过超过三个时辰了?”她有些心疼道。


这些日子她看在眼里,却能为,除了帮做一些琐碎杂事,其什么也做不了。


“今你既然这个时候回来了,下午就不要县衙或是民兵团了,让自己休息半日。”


“还不行,”松开她,又安抚地拍了拍她肩膀,“我得把这事布置下,布置完了我就回来。”


顾玉汝知道这话就是安抚她,这一忙又是不黑不会归,不过她也知道不让肯定是不可能。


再加上她这两日倦怠得很,不想说话不想动,总是想睡觉。


她算了算小日子,心里有所预感,因为日子还短,这时候找大夫把脉肯定看不出来,只能暂时按捺下来。


.


定波码头


齐永宁下了船后,就坐上家里来接车,往城里行。


也不过几日,四处似乎又大变模样。


城处排起两条长队,有民兵在挨个盘查,盘查误才放行,队伍往前挪动得极慢,却人抱怨什么。


车夫柱子解释道:“少爷你刚走没几,县衙就下命城要重点把守,过往行人都需盘查。据说已经有倭寇从宁州府流窜到明州府了,虽然咱们定波似乎还没见着倭寇踪迹,消息已经传开了,所以倒也没有人抱怨,毕竟是非常时期。”


“这些负责盘查人,就是县里民兵?”


柱子点头道:“这些民兵前些日子风头挺大,不过也替百姓做了不少实事,之前帮全县百姓挖地窖,最近又在帮下面各村建什么狼烟台,这几日下面又刮起一阵民兵热,让各村镇自己组织民兵民壮,县里民兵团不光派人指点,还派人送了不少兵器,咱们定波现在是全民抗倭了,就算真有倭寇打过来,我看也是送菜份儿。”


柱子说得兴致勃勃,显然对民兵们干实事非常满意,这种满意夹杂着一种安心,是在危局之下小老百姓还能偷得一份安稳欣慰。


其实不光是,最近外面闹倭寇闹得人心惶惶,民兵们却站出来带着百姓干实事。百姓们不傻,们知道民兵们现在做得这些看似谓事,其实都是在保护们,所以格外配合。


不然就像现在这样堵在城外,换做平时早闹起来了,哪能像现在这么安静。


至于挖地窖那事,齐永宁是知道。


像齐家这样人家自然不会让民兵进家里挖地窖,县里都在这么干,那些富户大户们自然也不可能干坐着,哪怕是以防万一呢?还是随大流好。


不过最近县里生这些事,齐永宁还真不知道。


盘查总算到了们这,也没耽误什么,就放们进了。


透过车窗,能时不时见到街上有民兵巡逻。


们统一穿着,上都戴着皮甲,配以长/枪或是大刀,看起来威风凛凛。路过之时,街上百姓都报以赞叹钦佩目光。


有那沿街卖茶小摊,见民兵们来回已经巡逻了很久了,便端着茶免费请们喝,民兵却是摇了摇头婉拒,似乎说了一句上面不允许还是什么,小摊贩只能奈又把茶端回。


齐永宁眼中闪过一抹复杂,没让柱子直接往齐家,而是围着城转了一圈。


这期间看到了被忽视这些日子,定波县城生种种转变,柱子见对民兵很感兴趣,也说了不少关于民兵事。


其中对现民兵团团长、兼新上任典史薄春山格外夸赞。这柱子也是迟钝,说了半,一直快到家口,才反应过来说了又说民兵团长好像娶了顾家大女儿,也就是少爷以前未婚妻。


整个人都木了,是不是说错了话?


哑了半,才趁齐永宁下车时,偷偷地看了一眼。


少爷并异常,也许少爷也没反应过来?


.


谁也没想到倭寇是在一个半夜来。


当时县里这边并不知道,还是第二清晨,城楼了望台上有人看见了狼烟。


收到消息后,薄春山没有选择缩在城里观看情况,而是带了二十多个民兵,快马赶到出事地方。


是一个很小村子,加起来不过几十户人。


里正一见官府来人了,就赶忙道:“多亏县里早有警示,所以咱们村是有人巡夜,现倭寇时,就有人鸣了锣,开始以为是什么贼人闯入,后来现锣声不对……”


这伙倭寇估计是流窜来,人数并不多,只有七八个人。当初让人巡夜时,里正说得格外严重,说若是遭遇倭寇可能会丢命,所以巡夜都安排是些老人。


们年纪大了,不怕死,觉轻晚上也睡不着,而且们人老见得世面就多,虽然体差点,比年轻人靠谱多了。


种种考虑之下,村里才会安排老人来巡夜。


事实上这么做还真是做对了,当时有人现有人闯入,还以为是什么贼人,是一个老人现‘贼人们’衣着不对,当即鸣了锣。


那锣声格外响,在黑夜之中能惊掉人心魂,倭寇根本没防备,以为杀了那个敲锣,就能不惊动太多人,谁知道这边刚停,那边锣又响了。


有人边跑着敲锣,边喊着‘倭寇来了’。


听到动静人,连忙也敲响家里锣。


简直是一锣惊起万锣响!


到处都在响锣,人都起来了,还有人『摸』黑把狼烟台火点燃了。


锣声、人声,衬着那冲火光。


本来就是流窜过来倭寇以为这里有埋伏,当即吓跑了。


最后结果是村里一个人都没死,吓跑了一伙倭寇。那个因为敲锣被砍了一刀老人,因为是『摸』黑砍,也没砍中要害,今被包扎了伤口后人虽还虚弱,到底人没死。


一个村人就这么战战兢兢守了一夜。


怕倭寇杀回马枪,们让年轻人『妇』人小孩都藏进了地窖,外面就留了几个自称是老不死,一直守到亮,村里才再次燃起狼烟,着官府来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