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追书 > 玄幻小说 > 创造与魔法 > 资料篇 关于东欧的背景,以及汉对西域的控制

资料篇 关于东欧的背景,以及汉对西域的控制

  有几个地方,正文中不太好表达。因为太长了,作者的话那部分放不下。在这里单独写一下,解释几个问题。
  ***
  首先关于民族和国家认同的问题,在不同地方的区别是很大的。
  汉朝的农民经常主动外出,做生意或者打工。被郡县拉着去服役也是常有的事。但欧洲的农奴是真·农奴,定义就是束缚在土地上的。这二者并不是一回事。
  而且东欧西欧差别也很大。东欧落后得更多。
  东欧的发展非常缓慢,封建化持续的时间也很久。到十五、十六世纪,西欧的农奴制已经渐渐解体了,而东欧大多数地方,16世纪才开始形成。(这个时间段属于欧洲近代史,村姑阿贞已经被烧了百来年了……)
  马克思称之为“再版农奴制”。不过实际上东德意志的部分地区才算是复兴,在波兰是“加强”,更落后的地方干脆是“新生”(《东欧“再版农奴制”庄园经济的性质问题》)
  其他东欧地区其实是“再版”了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农奴制——因为他们自己,本来还没发展到中世纪水平。(《关于东欧“再版农奴制”的几个问题》)
  我们习惯说“欧洲”,但欧洲不同地区,语言、文字、国家组织,差别非常明显。
  法国人有一个权威很高的国王,也有一个共同认知,起码让娜这种小地主家庭的人是了解这些的。但在东欧,以波兰为例,12世纪上半页的时候,早期国家就散架了……
  南边的基辅罗斯其实还不如他,早早就瓦解掉了。
  很长一段世纪,那里并没有哪怕名义上统一的王国,只有一个泛泛的地理概念。王国的边界在哪,领主们自己都不一定讲得清。因为不止封建主在各行其是,外来势力也一直在渗透。
  前面乌尼亚番外里,几个当地领主,有一个就是帝国来的冒险家贵族。这种其实是东欧常态……
  现实历史中,波兰人是从核心区开始渐渐统一各领地,最后波兰——立陶宛在坦能堡击败了条顿骑士团,算是正式成型。
  而书里的情况比现实东欧还惨。
  因为书里的帝国,其实是个罗马神罗混合体,实力和正统性都比历史高,一盘散沙的乌尼亚领主和城市,从名义和力量上,都没法抵抗他们的控制。前面的章节也写过,连作为前哨的骑士团都一直存在着,还能对当地进行管辖干涉。
  如果主角在巴里希之类的地方搞这一套,会难很多,因为当地贵族和上层民众明白自己是哪个王国的(至少名义上)。但他们现在所处的地方,本来就很久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国王和王国了。内外贵族们也不见得想让它有,而普通人是真不一定知道,自己究竟属于哪边的。
  (另,书里把罗斯人丢北边去了,也加强了些。其实历史上他们的水平,怎么说呢……他们直到16世纪,才有第一座石质城墙。之前全员木头寨子……)
  此外,语言的方面也能看出来。
  比如在法国。法语的形成很早,它源于拉丁语,底蕴其实很厚实。9世纪的时候,法语就出现在官方文书上了。
  虽然法国各地的语言种类一样非常多,一直到大革命前夕,法语本质还是巴黎语,但他确实有官方确认的优势地位,而且作为高层通用的语言来使用。
  (当然要是再讨论巴黎之外是不是法国这类话题,就得扯远了233)
  当年贞德从村子里出发,一直到见了国王,都不需要翻译。说明至少小地主以上的阶层中,是没有太多语言障碍的。
  而审判贞德的时候,巴黎大学审定了一系列罪行。其中有一条,是贞德先前说天使们对她说法语,而不是英语,她认为天使站在法国人一边。而教会认定这是占卜迷信(superstitiousdivination)。
  (迷信是贞德的主要罪名之一。她还有预言之类的事迹,也被教会认定为迷信。)
  罪名之类的另说,但当时存在英语和法语的区别显然是上层的共同认识了。
  然而东欧是另一种情况。
  以波兰为例,中世纪的当地人,使用拉丁语、捷克语、法语、德语、意大利语、古白俄罗斯语,俄罗斯语等等,14世纪才有书面的文字。标准的波兰语到16世纪才出现,这已经比西欧晚太多了,是近代的概念了。
  (而且出现之后还又衰落过一次。因为波兰又亡了……)
  所以主角的那些政策,其实没多少阻力——之前这些地方连封建农奴制都没成熟,就是些非常原始的乡村公社。
  当地的普通人,能理解领主和领地的概念就不错了,还指望他们理解国家和民族……
  ***
  其次,汉代对西域的统治。
  我们可以举一个案例,就是现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。
  在汉代,这里是西域的精绝国。
  精绝国很小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记载,这里到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,在都护府治所以南二千七百二十三里。有480户,3360个人。
  这个遗址也确实很小,就是个普通聚落,连围墙都没有。
  这个地方出土了一批汉代简牍,我们能看出这些内容(《流沙坠简补遗》):
  1.国王在简牍上自称“汉精绝王”
  2.有一批汉字简牍,是“臣”、“大王”、“夫人春君”、“且末夫人”等人相互问候的。
  比如这类:臣承德叩头,谨以玫瑰一,再拜致问大王;
  君华谨以琅玕一,致问且末夫人;
  诸如此类
  而这些简牍的形制,和长沙王陵出土的简牍都是一致的。
  3.当地出土了一枚“司禾府印”印章
  4.当地有一批记录人员的简牍
  例如:卅,中人,黑色,大目,有髭须;
  异,年五十六,一名奴,发髭仓白色,著布袴褶,○履;
  这和中原记录户口是一样的。
  5.有一批简牍,是西域长史下达的逮捕犯人的命令。
  6.当地也出土了《仓颉篇》,内容和全国各地都一样。(这个是全国通用的识字课本。)
  7.当地还有大量写着汉字的布帛出土。最有名的一个就是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护臂。
  8.遗址里有大量五铢钱。
  (不过也不止五铢钱,当地人手里连希腊德拉克马都有。有些封泥上的印章是很平常的汉字官职名,有些印章图案是宙斯……)
  现在已知的是精绝国已经有了档案文书体系,也有专人保管。不过他们的制度不太一样。从简文看,除了国王,还有执政官职务。(虽然那里就这么点人,但确实有这种划分。)
  执政官和西域管理机构(长史,还有鄯善都尉等处)也有文书往来,具体是怎么管理的还不太清楚。
  从以上这些,大概能看出这个偏远地区的统治情况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