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追书 > 历史小说 > 大奉镇北王结局 > 第316章 李政支援粮草,浅议文武官员储备之事

第316章 李政支援粮草,浅议文武官员储备之事

  安阳点点头。

  随即将渤州之局势和他已经安排兵马进入渤州解救兵寡粮尽的岳父,并将渤州旧齐王室第五氏之事说了出来。

  “旧齐?田氏?第五氏?田氏宝库?”

  李政微微惊讶,随即冷笑一声。

  “还真是下了血本,没想到这群田鼠也按耐不住蹦哒出来了!”

  安阳点点头,“如今渤州暗潮涌动,第五氏,高氏,王氏,还有我岳父,各地世家大族,可谓是暗潮涌动…”

  “如此混乱之局面利我,此前我既已出兵渤州,如今田氏将机会送到我面前,天予不取,反受其咎,正好趁秋收挤出一些粮草攻入渤州!”

  李政微笑点点头道:

  “却是好机会!不过,你拿下蓟州才短短半年,如今又出兵渤州,能保证云蓟之稳定吗?粮草是否充足?”

  安阳笑道:

  “父亲慧眼如炬,云州自是没有问题,蓟州虽百废待兴,有我屠蓟州张氏满门震慑在前,那些世家大族闹不起幺蛾子,至于粮草虽不充足,不过秋收后亦能挤出一些。”

  李政不假思索道: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出兵粮草必要充足!”

  “这样,明日为父下令让秦王府调令一部分粮草过来,正好为父麾下目前暂无征战,粮草能供应一部分。”

  安阳也不矫情,朝李政拜道:“谢父亲。”

  李政瞪了一眼安阳。

  “这是何话?跟为父还谈谢字,两方基业都是你的,为父助你不是天经地义?日后切莫再说如此生疏之言。”

  安阳微微一笑,点点头。

  “如此,待我大举攻渤之际,趁此缓冲之时间,父亲可提前昭告麾下文武合并之事,让其知晓,并对秦并于燕有个适应时间…亦可看看文武之反应,若有变故亦可应对!”

  李政闻言笑道:

  “原来你是如此考虑的…你之考虑有道理,为老成之谋!”

  “这些老弟兄跟随为父征战天下,秦之名号早已深入人心,骤然改换旗帜,确实会有些影响,不过问题不会太大…”

  “不要小看了为父和你老师辛先生对麾下文武之掌控力,也不要小瞧了你之秦王府世子之身份,早在你失踪前,你早已得到他们之认可!”

  “若真有不开眼之文武闹事,为父也顾不得君臣相宜之情了,为父这人屠可不是白来的!”

  说着李政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李康安。

  他很清楚二儿子之想法,倒不担心二儿子有所举动,而是担心那些心向二儿子之文武打着其名号做糊涂事。

  李康安一直在倾听父亲与大哥两人说话,李政的眼神他立刻就发现了,他并非愚笨之人,顿时不乐意了:

  “诶,诶,诶,爹,你看我做甚,你这是什么眼神?你说归说,别带上儿子我,难不成你还担心我会跟大哥争位做些小动作?”

  说着不由得撇撇嘴。

  “以前他们私下找我不都被我打发了,以前大哥失踪我不用争,现在大哥回来了,您觉得我争的过大哥吗?”

  “我是想活的多不自在跟大哥争位?再说了,世子位有什么好的,要做就做大将军!”

  李政瞪着李康安,没好气道:

  “为父现在看都不能看你了?为父是这个意思吗?为父担心有人不知死活打着你的旗号给你大哥添乱。”

  李康安撇了撇嘴,随即不说话。

  安阳微微一笑。

  他能理解,就算他失踪前再得秦王府会麾下文武认可,亦不可能会让所有人认可,总会有人行投机取巧妄想拥立之功,更何况,他还失踪了这几年,有文武以他这个二弟为主亦属正常。

  不过,他相信,这对于他和父亲来说,这不算大事,更何况康安没有这个心思。

  李政说完李康安,随即朝沉默的安阳说道:“承业,既然你已有所考虑,合并之事,就按你说的办!”

  “明日,我下令调拨粮草,一并将昭告之文书传给麾下文武。”

  安阳点点头。

  李康安不停的向他使眼色,安阳见状微微一笑,明白这是弟弟提醒他让他提他从军之事。

  他点点头示意稍安勿躁,随即与父亲聊起文武官员储备之事。

  “父亲,日后秦燕一旦合并,燕国坐拥五州,如若我能攻下渤州大半疆域,燕将坐拥近六州之地,带甲近五十万!可谓是天下诸侯之冠,如此大之基业,需要大量文武人才…”

  李政点点头,等待安阳后续之言。

  安阳继续道:“如今父亲麾下文武众多,但不少已经老去,恐怕支撑不了几年,我担心会出现青黄不接之局面…”

  李政闻言摇了摇头,“这个你放心,为父麾下早已在培养新一代的文武,甚至有不少惊艳之才…”

  “你之麾下文武亦不在少数,多为青壮之年,基业合并后,正好可以互补,再者,这些年我们亦在不断吸收世家寒门之人才…”

  “为父了解到,你不也设置了弘文昭武两馆,弄出了天下闻名的唯才是举之招贤令吗?”

  “说来,你这招贤令还真是魄力十足。”

  “如此,当不会出现文武断层之情况…”

  安阳点头称是,继续道:

  “话虽如此,这些吸纳的人才需要长时间的考验其才能方能重用,在此之前,用起来会有些顾及,远不如知根知底之人来的顺手…”

  “而且,文臣尚好,不顺手亦或者阳奉阴违便可撤换,影响不大,但这武将可是大事…”

  “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。”

  “如今看似武将不缺,但,待父亲麾下老将老去,届时将会缺少大量将领,固然父亲麾下新一代将领或许很多,但能独立领兵之将领恐怕不多,我之麾下亦是…”

  “想要成长起来,需经历血火,亦需天赋,必然会出现武将紧缺之态。”

  “冒然提拔或是重用新附之武将,恐怕隐患很大,再者,随着我们征战天下,所需武将将会更多,还要面临征战天下之中,武将战死之情况…”

  李政闻言,懂了安阳之意。

  涉及武将和兵权。

  征战天下,武将多多益善,不仅仅是掌军之武将,亦包括大量中层校尉,还海量中底层之军官。

  中低层之军校倒是好说,只要经历一两场大战后,精锐老卒便可任之。

  关键在于校尉与将领,甚至独立领兵之大将。

  但,历来,文臣翻不起浪花,武将隐患最大,特别是如今有兵便是草头王的乱世,忠诚且有能力之武将难寻。

  如今他们父子麾下现有武将倒还好,特别是他自己麾下武将,都是跟随他征战多年之老将,忠诚度还好,儿子麾下武将目前看亦还好。

  至于数量,说多也不算多。

  儿子说的有道理。

  日后征战天下,兵马更多,武将需要的数量越来越多,他们在吸收新的武将,天下诸侯何尝不在如此这般做。

  总不会想着虎躯一震,天下武将尽归他们所得吧,这其中还要考虑战死之武将。

  这确实是日后需要解决之问题。

  “承业有何想法?” 有的人死了,但没有完全死……